走,去中国印刷博物馆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创新的智慧成果和科学技术,是先民留给世界的光辉又灿烂的遗产。
印刷术作为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出现,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北京,有一座以“印刷”命名的博物馆——中国印刷博物馆。


中国印刷博物馆,位于北京市大兴区黄村兴华北路25号,紧邻北京印刷学院,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印刷专业博物馆,是反映人类印刷出版文化、我国典籍记载传承工艺的知识殿堂;全面展示了中国印刷术的起源、发明和发展过程。



所谓印刷有术,馆开博物,印博不断融入现代展现手段,凸显印刷文化精髓。设有古代印刷展、近现代印刷展、印刷设备展、数字展及临时展等展厅。在这里,可以看到闻名于世的唐代卷轴装《金刚经》、南宋精刻本《春秋经传》、元代王祯发明的转轮排字盘,以及从1932年淞沪战争中被日本侵略者炸毁的商务印书馆废墟中抢救出来的手扳架印刷机、晋察冀日报社使用的马背上的印刷机等。





印博可供参观的共3层,地下1层,地上两层。负一层为印刷设备馆,陈列着自19世纪以来137台印刷设备,如文字制版设备、印刷机械等,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印刷机器,是一场机械感十足的机械盛宴。这些珍贵的设备,全方位的见证了中外不同时期印刷技术的交流互鉴,展示了印刷设备创造创新的伟大历程。

▲春秋经传
年代:南宋(1127-1279年)
印刷方式:雕版印刷
尺寸:长42厘米,宽28厘米。
杭州精刻本,卷首钤有“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八徵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乾隆御览之宝”、“天䘵继鉴”、卷尾钤有“天䘵琳琅”等印玺。版心上方刻有每版的字数,下方刻有刻工的名字。

▲大清国摄政王令旨(安民告示)
年代:清顺治元年(1644年)
印刷方式:雕版印刷
尺寸:长167.5厘米,宽50.2厘米。
清顺治元年(1644年)摄政王入关时颁布的安民告示,是最大的一块整块雕刻印刷品,四周由16条精雕花龙组成,图文并茂;汉字楷体,字体工整,古朴遒劲;写刻非常优美,印刷精致、纸墨精良,为罗纹纸,展现了精湛的图文雕刻技艺。






一层为“印出东方”展厅,展示了我国古代印刷术的起源、发展、传承及传播的历史过程,阐述着印刷文明的东方传奇。可以在这个展厅看闻名于世的唐代卷轴装《金刚经》;镇馆之宝《春秋经传》、《安民告示》;复原的宋代毕昇发明的胶泥活字;元代王祯发明的活字转轮排字盘。



二层为“印行天下”展厅,讲述了近现代印刷技术的传入与发展和中国近现代民族印刷企业的兴起,有近现代印刷技术的原理,也有感人肺腑的红色印刷故事,更有印刷和当代生活的紧密相连。


印刷术历经千年,从雕版到活字,从泥活字到铅活字,从激光照排到数字印刷,它们的发明、发展及应用,无不浸透着中华民族为了为了文化流传而倾注的智慧和汗水,灿烂古今,惠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