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小众传播形态是什么?它又有什么特征?
在电影艺术发展的不同时期,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的认知始终没有改变,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利用“活动电影机”记录拍摄出一系列劳动生活场景,由此电影成为可以记录并重现生活场景的传播媒介。
一战期间,电影就承担着鼓舞士气,报道战况的使命,起到宣传教化的重要作用,随着电影的发展,无数的观众涌入电影院集体排队购票,观看电影,显然,电影已经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被确立下来。

相比广播、报纸、手机或各种网络新媒体,电影是唯一一种将受众聚集在一起来完成传播活动的大众媒介,新时期以来,中国各现了一些不同于影院传播的电影传播形态,有些迷影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
本文主要是对电影传播的特殊形态“小众传播”的概述,从现象入手,指出新时期以来,中国各地出现了一些不同于影院大众传播的电影传播形态,分析电影的小众传播产生的原因,总结了电影的小众传播呈现出的基本特征。

大众传播到小众传播
众所周知,大众传播是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进行的传播活动,受众被概括成具有“大规模”、“广大不同质”与“分布广泛”的特征,也意味着大众传播是以满足社会的普通大众的需求为目的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的进步和观念的开放,受众越来越重视个体的文化需求,彼此的差异也越来越明显,大众传播要满足大众的差异化需求,才逐渐产生对大众细分的趋势——这是就是大众传媒发展出不同的版面、栏目、频道等的原因。

广播和电视也发展出新闻、经济、综艺、文化等不同的频道和栏目,电影的分众化发展,体现在越来越多的类型电影之上,尽管如此,大众传播在中国毕竟一直处于正统的体制之下,毕竟在题材、内容、风格、样式等方面受制于主流意识形态的管控。
在无法从大众传播那里得到需求满足的情况下,小部分受众只好开辟主动去新的传播渠道,于是在大众传播时代,就出现了各种小众传播的现象,比如所谓的“内参”,它是供重要领导或一定范围内的人查阅的重要刊物,范围小、影响大,属于特殊的信息传播现象。

“小众传播”是分众传播趋势下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大众越来越细分,数量较小的一部分受众,为了共同的信息需求而集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小众传播的一种新格局,它具有独特的传播特征。
尽管电影出现了类型化的趋势,但类型电影还是面对大众,这些类型还是基于大众娱乐的功能,对于少数有独特的精神追求和艺术欣赏需要的受众而言,他们从类型电影中仍然得不到满足,不得不寻找新的途径和方式——这也就是众多迷影组织相继成立的根本原因。

电影小众传播的出现
电影的小众传播并不是一个由政府或集体作出的理性安排,而是电影的大众传播发展所导致的结果,相对于影院的大众传播,电影的小众传播呈现出以下四个基本特征第一,从空间上看,放映空间往往不是电影院或露天放映场所。
第二,小众传播往往表现出对影片的类型、内容、形式甚至导演、演员的特殊兴趣,第三,除了观赏影片外,增加了各种讲座、讨论等互动形式,第四,一些迷影组织把活动的范围进一步扩展到与社会更紧密的联系中,组织导演交流会、影像展和其它电影的衍生活动。

小众传播往往还具有民间性质甚至地下性质,新世纪初,随着互联网络的兴起,一大批电影迷影人开始在网络平台上聚集,出现了很多电影网站、电影吧,甚至利用网络来凝聚人气的讨论区。
迷影人在小众传播空间内聚集和影像文化运动的开展,不仅传播了中国独立电影或地下电影,加速电影民主化进程,而且更加意味着公民意识的觉醒与公民开始参与公共议事,中国电影的小众传播在夹缝中发展,从一个侧面勾勒描绘出令人深思的文化问题。

小众传播的“半公开性”
到目前为止,电影的小众传播活动还是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成为中国电影小众传播的策源地,城市作为小众传播的聚集地,与知识阶层有较密切的联系。
大量的在校大学生与政府部门、文化机构的管理人员成为迷影群体主力军,有较高的教育背景是他们共同的特征,他们思想活跃、观念先进、渴望交流、文化品味较高、娱乐需求也更丰富多样。

与乡村和偏远小镇人群相比,他们也更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去寻求精神的满足,知识阶层的壮大和有强烈的文化需求、稳定的经济收入保障,以及发达的交通等等,这些条件使大城市的电影小众传播更有可能发生和发展。
小众传播具有一定的“半公开性”,所谓“半公开性”,是相对影院放映而言,一般不面向普通观众,不属于官方的发行放映系统之内的电影传播,也不采取相应的方式和手段——如打广告、安排映期、出售电影票、广告宣传等。

迷影人出于对电影的痴迷与精神的追求,他们聚集在小众空间内,甚至包括私密性较强的私人家庭场所,影片的来源渠道各不相同,电影的载体也多种多样,包括录像带、镭射大碟等。
电影小众传播作为半公开的空间,决定了它活动范围比较小,一是因为人数较少,二是为了防止政府或相关部门的过分关注,相对于商业电影院而言,小众传播—般聚集在咖啡馆、图书馆、大学宿舍或临时借用的场地,而这些场所本身能容纳的人数就极为有限。

在90年代到新世纪初,每次活动的举办消息都主要依靠同道之间的人际传播,口耳相传,当互联网兴起之后,尽管能够利用网络平台传播消息,前来观影的人数也仍然比较少,为了确保放映和交流活动的顺利举行,往往选择较不会被引起公众关注的场所。
观影的同时往往还有彼此的交流,空间还要适合交流的气氛和可能,与正规的、豪华的电影院相比,无论是设备器材,还是观影的环境,电影的小众传播空间是较为恶劣的,它过多依靠迷影人的个人能力来筹划和组织。
明显很难达到专业的水平,器材设备可能是租借的、座椅可能是东拼西凑的、隔音效果基本也是谈不上的,人数少,空间小、环境条件差是小众传播的症结,而如此艰难的观影活动还能够得以维系与发展,完全得益于群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产生的合力。

多元性与包容性
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到新世纪初,电影小众传播的发展与迷影人渴望艺术电影的急切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社会的改革与开放,各方面的管控都在有意无意地放松。
在经典的艺术影片极度稀缺的年代,这样的社会氛围导致迷影团体有可能采用购买甚至走私进口的方式去获取更多的资源,电影的小众传播也才有可能维持有计划的放映活动和进一步策划各种专题的影展。

与此同时,也叩开了观影者接触电影世界的一扇艺术大门,成为了迷影人学习和研究优秀电影的绝佳机会,为后来迷影人创作实验电影、拍摄纪录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比如,成立与2008年4月的上海图宾根木匠沙龙会不定期的举办各种不同放映专题。
同时上海图宾根木匠沙龙还会举办电影类图书读书会及演讲,在电影咖啡馆、沙龙和电影俱乐部中,放映的电影不仅包括中国独立电影、地下电影、三四十年代现实主义电影,还有法国新浪潮、前苏联、美国好莱玛等国的经典老电影。

在电影题材内容、风格类型上更是表现出多元性的特征,包括现实主义和喜剧题材的电影、纪录片或实验性质的先锋电影、主流商业电影与非主流艺术电影,甚至包括各种禁片、同性恋电影等,迷影人更喜欢一些剑走偏锋的艺术电影或年代久远的老电影。
比如,1925年查理·卓别林自导自演的《淘金记》、1927年弗里·茨朗导演的《大都会》、1953年电影大师马克斯·奧佛尔斯导演的《伯爵夫人的耳环》,1988年基耶斯洛夫斯基导演的《杀人短片》等,这些电影一般在影院里看不到。

这才导致他们另寻途径,通过参与小众传播去获得观赏的机会,对电影艺术的痴迷和狂热,是迷影人共同的心理基础,他们对各种不同的艺术形态和艺术风格都抱有强烈的兴趣,在兼收并蓄中努力证明自己比一般的观众具有更高的艺术品味。
近来,越来越多的迷影组织开始重视专题影展的重要性,每年都会不定期举办各种以电影明星、导演等为主题的影展活动,在特定的条件下,个别商业性与艺术性兼具的电影也有进入小众传播的可能。

重复的观影
小众传播的电影较多集中在艺术电影、地下电影或纪录片几种样式,部分题材内容主要围绕社会亚文化,关注弱势群体,一般而言,商业电影被排除在电影小众传播的范围之外,但迷影组织也会定期举行某位导演或著名电影明星的专场电影交流会、纪念会。
迷影人为了纪念的意义更会不定期举办电影沙龙,比如张国荣逝世十周年电影专场,虽然张国荣、梅艳芳等电影明星所出演的电影大多都为商业化电影,但这种着眼于深入讨论的小范围放映仍然属于小众传播。
这时,迷影人并不只是对好看或不好看感兴趣,更多的是一种纪念的意义以及对表演艺术的进一步审视和讨论,小众传播会引发一个关于“重复观影行为”的问题,重复观看一部电影的现象在小众传播中极为普遍和突出。

重复观看虽然在影院电影的传播中频率也不低,但对于热衷于电影艺术的迷影人而言,他们在小众传播的空间内,不仅频率更高、概率更大,而且变成一种习以为常的方式,重复观看电影,对以精英艺术身份自诩的迷影人来说,这是他们证明自己与众不同的方式。
一种钻研的心态,决定了他们试图超越电影“一次过”的观看模式,致力于寻找电影所包含的艺术奥秘,电影的重复观看同样会产生积累的效果,重复的目的,是把注意力从单纯的接受情节内容,转移到更丰富、更细致、更精妙的艺术问题上来。

也因此,重复观看电影不仅不会失去审美乐趣,反而会引发对艺术的进一步思考和获得新的体验和感悟,甚至会对之前的经验和观念进行补充、丰富乃至取代,意义的建构与经验的形成是在长时期内不断修正、完善和积累的。
第一次观看所获得的经验可以说是初期、感性的,第二次甚至多次观看后所得到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初次观看的基础之上的,与前一次观看形成的经验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每一次观影后个体获得的经验是一个叠加、积累和不断丰富和提升的过程。

在更为集中和专注的情况下,重复观影行为会带来更深入的艺术感悟和更多样的审美乐趣,其次,重复观看的意义还在于追求一种更深入、更贴近于影片的状态,为了更加有利于讨论和交流,并在讨论和交流中显示自身,迷影人不得不选择重复观看。
每一次重复观看都致力于有新的艺术发现,并在交流与讨论中发表独到的见解,这是迷影人对自己能力与水平的一种确证方式,他们都希望在这个艺术的团体中出类拔萃,这种心态激发了他们的意志,尽管过程可能会比较乏味,但内心的动力在支持着这个观影的行为。

多次重复观看是为了获得更多独特见解,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发言讨论中,所以,个体的经验、认知和批评是一个不断质变的具有创造性的积累过程,重复观影行为是一种再建构、再组织不断完善的过程。
重复观看电影正是迷影人表示对电影的尊重、迷恋甚至是狂热的一种态度,著名电影理论家特吕弗对钟情的电影会不断连续的观看,达到一种痴狂的地步,重复观看电影,恰恰表现出迷影人对电影的一种普遍心态,带有一种神秘的迷恋色彩。
迷影人似乎通过重复观看电影,来印证自己参与到某种文化的仪式之中,以表达对电影艺术的无限敬重与精神崇拜,个体把自己完全沉浸于电影世界中,从这种迷恋式的情结中自我欣赏,以宣扬和释放自己对电影无限激情,不断建构自己与电影之间的复杂的心理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