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泉实验原理是什么(喷泉实验及应用)
喷泉实验的装置和操作方法
以氨气与水形成的喷泉实验为例。

圆底烧瓶中收集满干燥的NH3,烧杯中盛装滴有酚酞的蒸馏水,胶头滴管中吸有蒸馏水,橡胶管上夹有止水夹。
实验时先打开止水夹,并挤压胶头,让胶头滴管中的蒸馏水进入到圆底烧瓶中,这时,烧杯中的液体就会吸到圆底烧瓶中形成红色的喷泉。
2、喷泉实验的原理
物理原理:使烧瓶内的压强小,外面的压强大,这样有一个较大的压强差,烧杯中的液体压入烧瓶内,在导管尖嘴口形成喷泉。如果同时有酸碱指示剂或生成有色物质,还会形成不同颜色的喷泉。
化学原理:利用某些气体易溶于某种液体,这样可以在烧瓶内形成一个较低的压强。(也可以在烧瓶外形成一个较高的压强)
比如,下面是几种常见的能形成喷泉的气体和液体:
气体 | 液体 |
HCl、HBr、HI、NH3、SO2 | 水 |
CO2、Cl2、SO2、H2S、NO2 | NaOH溶液 |
NO与O2(4∶3)、NO2与O2(4∶1) | 水或NaOH溶液 |
H2S | CuSO4溶液 |
3、喷泉实验生成溶液的浓度计算
先确定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的体积。
比如,上面的实验中,可以假设圆底烧瓶的容积为VL,充满NH3后气体的体积为VL(标准状况下)。如果实验后圆底烧瓶充满溶液,则所得溶液的体积也为VL。
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c(NH3) =
练习:
1、(2020·全国卷Ⅲ,10)喷泉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应用下列各组气体—溶液,能出现喷泉现象的是( )

选项 | 气体 | 溶液 |
A | H2S | 稀盐酸 |
B | HCl | 稀氨水 |
C | NO | 稀H2SO4 |
D | CO2 | 饱和NaHCO3溶液 |
答案:B。
分析:
HCl易溶于稀氨水,在烧瓶中迅速形成低压造成较大的压强差,能形成喷泉。
H2S与稀盐酸、NO与稀H2SO4、CO2与饱和NaHCO3溶液都不反应,不能迅速溶解降低烧瓶内的压强,所以不能形成喷泉。
2、下图是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的4个喷泉实验方案,下列有关操作不可能引发喷泉的是( )


A.挤压装置①的胶头滴管使CCl4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
B.挤压装置②的胶头滴管使NaOH溶液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
C.用鼓气装置从装置③的a处不断鼓入空气并打开止水夹
D.在装置④的水槽中慢慢加入足量浓硫酸并打开止水夹
答案:B。
分析:
氯气易溶于四氯化碳、NaOH溶液,可形成喷泉。
H2难溶于NaOH溶液,故不能引发喷泉。
NH3易溶于水,鼓气将水压入烧瓶,NH3溶于水产生低压,形成喷泉。
浓硫酸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使锥形瓶中氨水挥发产生一个高压,将氨水压入烧瓶形成喷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