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有鱼(十二)之红糟鱼

红糟鱼
红糟鱼为闽菜。红糟,即红曲。广东早茶里有一味“红米肠”。第一次吃时很惊艳,表皮软糯,内里酥脆还裹着鲜虾,入口鲜香味美,瞬间爱上这道茶点。
研究半天,也不知表面的红色是怎么做成的。一问方知,原来是制作肠粉时,加了红曲,怪不得颜色如此红艳。
红曲在江西、浙江、台湾、福建、广东等地很常见。广东人常用红曲为菜品着色,比如最常见的叉烧,即用了红曲。
我的家乡很少用红曲做菜,但有人拿来制作腐乳,称为“红方”。广东人称之为“南乳”,常用以烹饪。有道菜叫南乳扣肉,就非常惹味。还有种花生米叫南乳花生,咸甜味,很香。

红米肠
红曲又名赤曲、丹曲、红米等,是以大米为原料,经特殊工艺制作产生红曲霉的一种紫红色米曲。红曲的发明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被古人广泛运用于烹饪、发酵、着色及中医药等方面。
唐代重臣徐坚《初学记》卷二中,引用了东汉建安七子王粲《七释》所记:“瓜州红麴,参糅相半,软滑膏润,入口流散。”
瓜州即现在的扬州。王安石《泊船瓜洲》曰:“京口瓜洲一水间”,即指长江两岸的镇江和扬州。红麴即红曲。按王粲《七释》所记,汉代扬州的红曲就已经很有名了。这也是红曲最早的文字记载。

南乳
唐时人们常用红曲酿酒。唐代诗人李贺《将进酒·琉璃钟》曰:“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红曲酒红艳可爱,在琉璃杯中如琥珀一般。
苏轼在《次韵钱穆父马上寄蒋颖叔二首其一》中曰:
“玉关不用一丸泥,自有长城鸟鼠西。
剩与故人寻土物,腊糟红麴寄驼蹄。”

中国最喜欢食用红曲的地区,当属福建。
西晋“永嘉之乱”后,大批中原士族入闽,同时也将中原的科技文化与饮食习惯带到了闽地。红曲很快在闽地流传开来。福建古田的红曲尤为驰名,被称为“福曲”。
苏东坡很喜爱喝福建红曲酒,曾写下“夜倾闽酒如赤丹”的诗句来赞美之。
宋代朱熹《次秀野杂诗韵酒市二首其一》曰:“闻说崇安市,家家曲米春。楼头邀上客,花底觅南郊。”在福建崇安,人们将红曲酒称为曲米春。
酿酒后的红酒糟,有种特殊的香味,闽人用来作烹饪佐料,糟各种食物。
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载:“凡丹曲一种,法出近代。其义臭腐神奇,其法气精变化。世间鱼肉最朽腐物,而此物薄施涂抹,能固其质于炎暑之中,经历旬日蛆蝇不敢近,色味不离初,盖奇药也。”
说有一种红曲,制法近代才有,效果为“化腐朽为神奇”。自然界中鱼与肉为最易腐烂之物,而只要将红曲薄涂一层,即便在炎热的暑天也能保其本质,十来天蛆蝇都不敢接近,色与味跟最初相比也没变化,真是奇药啊。

红糟鱼
福建食红糟的历史十分悠久。宋朝庄季裕《鸡肋编》载:“江南闽中,公私酝酿,皆红曲酒。至秋,以红糟蔬菜鱼肉率以拌和。”
宋朝黎靖德《朱子语类》记录朱熹所言:“今福州红糟即古之所谓醴酒也,用匙挑吃。”说明在宋朝,福建食红糟之风已经大盛。
红糟入馔成了闽菜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特色。福建人民“万物皆可红糟”,红糟与油盐酱醋一样,是人们家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上至高档酒楼,下至街边摊档,都有红糟的身影。红糟鱼、红糟鸡、红糟肉、红糟笋等成了闽地最常见的菜肴。
在厦门吃过好几次红糟鱼,非常好吃,令人回味无穷。红酒糟与草鱼相融合,软糯且去腥味,鱼肉经糟汁浸蒸,色泽红润,香而不腻,咸中带甜,甜中带辣,真是风味独特,让人欲罢不能。

红糟不仅美味,还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与药用价值。
北宋初年的《清异录》中,将红糟称作“酒骨”,发现饮后对身体非常有益。《本草纲目》载,红曲具有健脾活血的功效。
现代医学研究,红曲具有降低胆固醇、降血压、降血糖及防癌等特殊功能。红曲发酵后可分离辅酶Q10,这是细胞代谢的激活剂,能抑制线粒体过氧化。红曲还对免疫系统有增强作用。
世间物真不可捉摸。黄曲霉为剧毒,红曲霉却是良方,奇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