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嬴政的儿子谁继承皇位 ?是长子扶苏还是少子胡亥?

时间:

秦始皇作为“功过三皇、德盖五帝”的始皇帝,建立的大秦王朝却在他死后很快就土崩瓦解,最后落得个二世而亡的结局,秦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短命王朝。这种情况的出现,无疑与秦始皇选定的接班人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说秦始皇一共有二十三个儿子,长子扶苏,儒雅温和;少子胡亥,也很讨老爹喜欢。那么秦始皇临终前究竟选择了哪一个儿子为继承人呢?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01 长子扶苏—《史记》的记载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是这样记载的: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出游途中染病。病重之际,给在外监军的长子扶苏下了一道诏书,交代扶苏赶快前往咸阳主持葬礼。诏书封好后放在赵高手边,还没来得及交给使者,秦始皇就去世了。秦始皇死后,丞相李斯担心有变,就秘不发丧,并与赵高、公子胡亥秘密商量,拆开之前皇帝给扶苏的那封诏书,并更改诏书内容,谎称李斯在沙丘接受了皇帝遗诏,确定立胡亥为太子。又另写了一封书信,列举了公子扶苏、蒙恬的数条罪状,赐命他们自杀。然后将棺材放在凉车中,车里装上鲍鱼掩盖尸臭味,走直道快速返回咸阳,发布治丧公告。太子胡亥继承皇位,就是二世皇帝。

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在中车府令赵高行符玺事所,未授使者。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赐死……会暑,上辒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太子胡亥袭位,为二世皇帝。——《史记·秦始皇本纪》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结合《史记·李斯列传》的记载,可知秦始皇本来是要立扶苏为继承人的,但是赵高、胡亥、李斯三人合谋,将秦始皇立下的遗诏进行了篡改,最后扶持胡亥即位,而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则先后被逼自杀。

这个说法,一直是最被世人所认可的正史记录。

02 少子胡亥—《赵正书》的记载

2009年北京大学获得了一批西汉竹简,其中的《赵正书》记述了从秦始皇第五次出巡之死,到秦二世继位后诛杀诸公子大臣,直至秦亡国这段历史过程中,秦始皇、李斯、胡亥、子婴的言论活动。中间关于胡亥继位一事的记载,彻底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认知。

《赵正书》

赵正流涕而谓斯曰:“吾非疑子也。子,吾忠臣也,其议所立。”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顿首言曰:“今道远而诏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曰:“可。”王死而胡亥立,即杀其兄扶苏、中尉恬。——《赵正书》

上文中,赵正指的就是秦始皇。按照《赵正书》的这段记载,秦始皇在去世之前,流着泪将李斯叫到了床前,商议应该立谁为继承人,并在丞相李斯和御史臣冯去疾的冒死请求下,同意立胡亥为继承人。也就是说胡亥继位是合法的,是得到秦始皇认可的,根本不存在李斯等人篡改皇帝遗诏的情况。

03 历史真相究竟如何?专家学者观点不一

对于《史记》和《赵正书》的不同记载,专家学者们的观点也各不相同。史普君整理了各种观点,并融入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大致归纳如下:

红方观点:

司马迁是一位严肃的史学家。作为太史令,他参考的典籍更为广泛,其中还包括了秦国史书《秦纪》在内。秦末历史距离司马迁生活的年代并不太远,司马迁对于搜罗到的”百家杂语”,必定会运用史家的眼光,用“考信于六艺”的标准进行审查、辨别、取舍,然后选择其中的一说,他的资料采摘必定隐含着他对秦史的冷静判断和理性认识,可信度更高。而《赵正书》的撰写目的是“以史为鉴”,在史实方面未必都经过详尽稽考。

赵高、李斯等毁弃秦始皇的真实“遗诏”而致使“胡亥诈立”,乃当时举国上下人所共知的基本历史事实,司马迁不过是以一个史家的笔墨实录其事而已,而不是在包括《赵正书》在内的其他什么不同记述之间按照某种个人主观意图所作的甄选。

《赵正书》可能出自六国旧贵族后裔之手,其抄写时代大约在汉武帝前后,成书年代很有可能早于《史记》。司马迁编写《史记》的这部分内容时,可能部分参考了《赵正书》。

《赵正书》是一本小说,或者只能算作野史记载,很可能都是根据一些坊间传闻编纂而成的,因此并没有太高的可信度。

黑方观点:

秦始皇心目中的理想继承人并非扶苏。秦始皇崇尚法家,认为武力、权术、酷刑是治国的根本之道。扶苏虽为长子,但是为人仁厚,好儒术,推崇德治与礼治的治国理念;而少子胡亥曾经跟着赵高学习申(申不害)韩(韩非)之术,与秦始皇的治国理念相同。司马迁也提到,秦始皇在二十多个儿子中最喜欢的就是这个小儿子。

秦始皇把扶苏派去监军就意味着他已经放弃扶苏了。秦始皇“坑儒”时,扶苏曾经劝谏过,劝谏的言辞并不激烈,却惹得“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吕思勉先生认为“古太子皆不将兵,使将兵,即为有意废立。”也就是说秦始皇派扶苏去监军蒙恬时,就已经不打算立扶苏为继承人了。

胡亥篡位站不住脚。嫡长子继承制只能说明扶苏是“理”上的合法继位人,并不能说明一定要传位于扶苏。陈胜起兵时,也只是说“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若真是胡亥等人矫诏,陈胜直言胡亥”篡位”岂不是比“不当立”更有号召力?贾谊的《过秦论》列举了秦朝的一大堆过错,却没有提到“二世篡位”。而秦始皇带着胡亥巡游天下,显然也不是让他游山玩水,而是考察其能力,让其熟悉政务,传位胡亥之意已十分明显。

赵高无法亦不必矫诏。按照秦代的官僚制度,传达皇帝诏令的是御史大夫。而赵高当时的职位是中车府令,只负责掌管皇帝的车马交通等事宜。假若当时秦始皇身边没有御史大夫,也应将遗诏交由李斯来写。即使皇帝让赵高代写,李斯亦应在场。再退一步讲,如果秦始皇病重,让赵高代写遗诏,李斯不在现场,赵高大可以直接篡改遗诏,何必在皇帝死后销毁原诏再重新弄一份假的遗诏呢?

秦始皇是在出巡途中突然生病的。以他的政治谋略,当他发现自己无法坚持活着回到咸阳时,为了防止群臣生变,当机立断立随行的胡亥继位,是当时的最佳选择。扶苏身为长子,身边又有蒙恬的三十万大军,若不能及时处理好扶苏,则很有可能给胡亥继位带来风险。而扶苏在接到了父亲让他自杀的诏书后,并没有听从蒙恬的劝说而拔剑自刎,一方面说明扶苏其人不一定有成就大事的勇气和杀伐决断的魄力,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他接到的并非假诏书,他自己也明白他的父亲为了小儿子能顺利登基,是真的想让他这个大儿子死。

《赵正书》所载史实是可信的。按照《赵正书》的记载,李斯等人请求立胡亥为太子,秦始皇直接就同意了。显然秦始皇之前已有立胡亥之意,想必李斯等人也早已看出皇帝的心思,便来了个顺水推舟。《赵正书》的整理小组指出《赵正书》称“秦王”而不称始皇帝,可见作者是持反秦立场的。既然作者反秦,便更不会故意伪造文书来承认胡亥继位的“合法性”了。此外,除《赵正书》外,湖南益阳兔子山遗址出土的一枚竹简,也明确指出胡亥是奉始皇帝遗诏而登基的,佐证了胡亥继位的合法性。

司马迁作为一位优秀的历史学家,首先是忠于历史的,然而,面对纷繁芜杂的史料,尽管他怀有审慎的、谨严的求实态度,但往往也会不可避免地将自己的史识、史观寓于对史料的排比之中。《史记》所讲的“沙丘之谋”虽然比较圆满,但可能真的属于“一家之言”;而《赵正书》倒可能反映的是真实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