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受降之地,历史回响

时间:

“下一站,受降!”

在浙江杭州,乘坐开往桂花西路方向的6号线,便可直达一段被永久铭记的历史。这里是抗日战争胜利浙江受降纪念馆,馆址原为富阳县长新乡宋殿村(今富阳区银湖街道受降村)的一个厅堂,日军入侵富阳后曾在此建立江北指挥所,但最终成为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第三战区司令部接受侵驻浙江日军及侵驻福建厦门一部分日军投降之地。

今年8月1日,杭州市富阳区检察院组织青年干警赴抗日战争胜利浙江受降纪念馆参观。

立秋时节,我站在纪念馆前的空地上,闷热的天气宛如历史的沉重,却有一丝淡淡的桂花香。纪念馆坐落在一处小山坡上,白墙黑瓦,馆名的字体来自浙江富阳人、现代文学先驱之一的郁达夫先生,一如这片故乡土地上人们的坚韧,用白纸黑字控诉罪恶。

受降厅的旧址里,还原了80年前洽降仪式的场景。木质结构的房屋,青砖铺地,简单摆放的几张桌椅,静静等待一个句号落下。伴随着讲解员的解说,我的耳边仿佛传来一阵沙沙声——那是日军将领樋泽一治等人,在中方代表庄重严肃的注视下,躬着背,用钢笔在纸上签下名字的声音。在偌大的房间里,这阵沙沙声不停回荡,就像是那段历史的回音。

一里之外,千人坑遗址无声泣诉。碑文之下,悲恸的血泪和不屈的灵魂于此长眠。我曾听过亲历战争的老人回忆当年地狱般的场面,却也不敢去想象,那些无辜逝去的生命,经历了怎样的苦难。然而,富阳受降后不过两周,郁达夫在千里之外的印尼牺牲,年仅48岁。作为一名郁达夫中学的学子,我依然记得入学第一天,我和同学们站在郁达夫先生的铜像前抬头仰望的场景。后来,在这位革命烈士的注视下,我加入了中国共青团。

馆内的工作人员告诉我,每年9月3日,这里都会举办大大小小的纪念活动,除了学校和各家单位组织参观,还有一些老兵也会前来,只是这些蹒跚的背影一年比一年少了。“去年来了三位,都是九十多岁的老人了。”我随着工作人员叹息的声音向前望去,在我们未曾亲眼所见的那场硝烟里,又有多少双等不及目睹这一历史时刻的眼睛。

抗战时期,军人用铮铮铁骨支撑着一个民族的脊梁。在这些可靠身影守护的万家灯火里,也亮着为他们等候的一盏。从事检察工作后,在一次次亲历办案的锤炼中,我逐渐明白,检察履职的意义,不仅仅是衡量案卷承载的重量,更是守护案卷背后的人生。

在办理一起故意伤害案中,我院发现被害人老周是一名65岁的退役军人,其因制止插队行为被打成轻伤一级,由于被告人没有赔偿能力,老周负担了医药费,生活陷入困境。为此,我院立即开启了司法救助“绿色通道”,在10天内将司法救助金打进了老周的银行账户,并联合富阳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属地乡镇等部门定时上门慰问。和老周握手的时候,这双被枪膛磨出茧子的手止不住地颤动。这一刻,我们也希望成为他眼前可靠的身影。

如今,杭州市检察机关打造的“军地协作检察e站”在杭州多个区县落地,守护军人合法权益的检察窗口从线下延伸到了指尖,不变的是那份拥军爱军的情怀。

走出纪念馆时,已然黄昏,归鸟衔着历史的枝叶,掠过仿佛黄公望画笔下的富春山居美景,隐入天边烧红的晚霞。俯瞰之下,这座城市里的人们步履匆忙,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带着前人对未来的期望,在富春江的南北两岸传递星火。而坐落在江畔的郁达夫故居,门口的两棵桂花树正酝酿着新一轮的盛开。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副主任 任尔腾)

(检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