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效机制:从稳住“基本盘”到畅通“大循环”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作为十大任务之首,足以看出消费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复杂严峻,我国经济运行承压,消费市场规模增速放缓。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是增加国内需求、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迫切需要。
系统性、互动性
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已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甚至“优不优”升级,消费特征由大众化向个性化、多样化、多层次化趋势发展。因此,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必须注重系统性、稳定性、增长性。
形成有机系统。处理好消费与生产、分配和交换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注重供需衔接与匹配,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并形成有机系统。

消费者在西安万象城消费游览
长期动态平衡。以产业升级提升供给质量,以稳定就业为前提稳定收入预期,提高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匹配的灵活性,实现要素资源优化配置。
稳定发挥作用。把扩大消费需求与合理增加有效投资相结合,以有效消费需求拉动有效投资,形成消费与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持续释放消费潜力和扩大国内需求。
强化需求拉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以创新为引领,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为消费提质扩容释放潜力空间。
优化消费生态
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不仅有助于构建完整内需体系,而且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释放消费潜力,应系统把握重要原则,有序推进各项改革,努力营造有利于消费稳步增长的生态环境。
畅通供需循环。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线,提高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匹配的衔接性与灵活性,实现要素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国民经济循环质量。

选购手机
促消费扩投资。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和持久动力,投资是消费实现的基础条件,应以有效消费需求拉动有效投资,实现更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形成市场主导的有效投资内生增长机制,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持续健康高效协调发展。
以消费促开放。有序扩大商品市场、服务市场等对外开放,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以消费作为“引进来”动力引擎,增加国内有效供给能力,更好地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和品质化消费需求。
减少不合理限制。目前,部分地区在住房、汽车等领域仍有一些限制性规定,不利于改善性需求的释放。此外,商贸、生活服务类企业在大型促销活动、各类综合性活动方面审批程序繁琐、流程较长,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经营活动造成影响,应着力减少相关限制性措施,为企业经营释放更多空间。
打通关节、畅通循环
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关键在于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畅通经济大循环,目标是解决消费环节面临的各种堵点、痛点和难点问题,多措并举促进消费提质扩容、优化供给结构和创造消费新动能。
多渠道增强消费能力。积极调整消费政策,把握消费结构升级方向,建立消费需求长期稳定可持续增长的有效制度体系,全面提升居民收入。一是在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中向低收入人群倾斜。逐步提高城镇低收入群体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帮扶力度,推动其收入稳定增长。二是建立健全工资性收入随企业利润增长动态调整机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在不提高企业经营成本的前提下,通过调整企业税负和工资费用,来提高就业人员的工资性收入;依法保护居民合法经营收入,有序以个人所得税等税种调节过高收入,更加注重税负的纵向和横向公平,大幅降低中低收入家庭的税收负担,通过“藏富于民”的方式改善居民消费结构。三是提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的稳定增长,鼓励农村居民为生产经营活动而购置保险,配套完善农村救灾资助办法,降低经营收入风险;四是充分发挥财富效应对消费的促进作用。进一步规范资本市场发展,不断提高居民在基金、债券和股票上的投资获得感,通过稳步提升投资收益和财富效应来促进居民消费。

消费者参与以旧换新活动购买新电视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将城镇各类劳动者纳入社会保险保障范围,建立健全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等构成的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制度,将农民工等农村非农产业群体纳入社会保险范围。通过增加市场供给和财政补贴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居民“看病难、住房贵、教育资源不均衡”等问题;扩大公益性社会帮扶机构规模,完善救助资助办法,逐步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公共服务需求。根据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不同公共服务需求,逐步健全服务体系,减轻居民“预防性消费”的负担。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居民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大额刚性需求和意外支出需求的后顾之忧,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增加消费支出。
完善消费供给结构。从制度供给和公共产品供给两方面着手,提升产品创新能力,改善供给结构,提升供给质量。一是提升产品创新能力。产品创新应根据市场需求导向开展研发,通过更加先进、科学的消费知识和理念的传播,提供更多“量体裁衣”的创新消费产品。按照产业规划和消费热点,针对不同消费群体进行市场需求细分,积极开发不同的消费品类。重点在新能源汽车、节能家电家居产品、电子产品等领域进行技术创新和时尚设计,形成引领消费的创新产品体系。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充分挖掘消费者需求,动态追踪消费者偏好,采用定制化生产方式,快速生产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产品。二是优化公共消费结构。加大财政对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的支持力度,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县域义务教育供给均衡化,改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公办养老机构供给资源利用效率,优化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布局,构建互助型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等基本养老服务供给。三是充实提升服务消费。推进家政服务、美容美发、文化健身、休闲娱乐等服务消费规范发展。大力加强新型消费服务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和建设机场、汽车宿营地、游艇码头等新兴服务设施;增加三线及以下城市的文化馆、图书馆、艺术馆等服务设施供给;精准配备加油站、加气站、充电站等便民服务设施,更好满足服务消费需求。
培育消费新动能新优势。一是加快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促进商贸流通与制造、交通、金融等行业跨界融合,加速推进新消费相关上下游产业数字化进程,延伸产业链,塑造新消费业态;加快5G技术应用场景研发,推动5G、NB-IoT和IPv6规模组网建设及商用,加强无人驾驶汽车、消费级无人机等实物型商品和云直播、VR等服务型商品研发,在高新视频、物联网、通讯等领域搭建应用场景,丰富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二是支持新型消费载体发展。在城市规划调整、公共基础设施配套、改扩建用地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推动经营困难的传统百货商店、大型体育场馆、老旧工业厂区改造为商业综合体、消费体验中心、健身休闲娱乐中心等多功能、综合性新型消费载体。加大对重大基础设施、民生项目等建设用地的保障力度,进一步完善土地和商圈等资源改造利益共享机制。三是促进商旅文体跨界融合。建设集购物、餐饮、文化、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标志性商圈,打造高端品牌、特色小店、风味美食等不同类型的消费集聚区,丰富满足居民社交、体验等多样消费需求的零售场景,提升城市群都市圈消费活跃度。支持构建政企协同促消费机制,以重点节假日为契机,定期举办大型促销活动,整合实体零售、文娱演出活动、知名景区等多种消费资源,培育绿色消费方式,打造有活力、有特色、有吸引力的文娱体验消费新空间。
持续优化消费市场环境。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积极作用,综合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等改善市场消费环境,提高居民消费满意度。一方面,优化监管制度机制。加大消费品市场监管力度,探索“互联网+监管”模式,建立跨部门、跨地区协同管理机制,创新电子商务监管模式,规范市场主体经营行为,保障消费者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细化新业态新模式行业管理办法和监管规则,规范直播带货、数字营销等行为;加强农村消费市场监管,大力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另一方面,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畅通投诉渠道,降低维权成本,引导社会各方参与消费品安全治理,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提升农村居民消费维权观念,加强教育宣传,增强农村居民消费维权意识和权益保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