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和他们”AI插画展在济南藉书园书店开幕
8月17日下午,由藉书园书店主办的“我们和他们”AI插画展开幕。本次展览由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史论系李宗豪担任策展人,来自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的青年画家耿子涵参与创作,山东美术馆学术研究部主任、知名当代艺术家郭振宇担任学术顾问。展览以AI插画为核心,呈现青年创作者对当代艺术与人工智能关系的探索与思考。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1个月时间。

展览现场嘉宾云集,包括中国美术学院网络社会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周蓬岸、济南市青年美协副主席孙文韬、当代美术馆馆长张强、齐丰画社总经理齐铭宇等艺术界大咖与来自AI技术研发、新媒体传播、艺术品金融等领域的专家展开讨论。

开幕式上,藉书园书店主理人山其山首先用“三个关键词”概括了展览内涵:一是“青春”,本次展览是山东艺术学院学生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学生的合作,是青年艺术家的初次尝试。二是“先锋”,这是济南乃至山东省首次举办的AI插画展,展览强调以当代艺术观念赋能创作者,借助Midjourney等AI工具实现新的图像表达。三是“活力”,藉书园书店长期组织AI沙龙,这是AIGC在艺术领域的一次成果展示,藉书园书店传承“中国公共图书馆之父”周永年“与天下万世共读书”遗志,希望与更多有思想的年轻艺术家合作,通过学术与科技为济南艺术现场注入新的活力。
策展人李宗豪在发言中提到,AI绘画降低了艺术表达的门槛,使那些因为绘画技能限制而长期被排斥在艺术之外的人群也能借助技术表达内心世界。这种表达权的扩展是一种艺术民主化的胜利。他认为,AI绘画与传统绘画并非对立,而是可能互补或并存的关系,就像摄影机的出现曾引发质疑,但最终发展为独立艺术门类一样。AI绘画的核心不只是结果,还包括调试关键词、筛选结果、后期润色的过程,这其中充满了创作者的个人印记与艺术性。
在展览策展与创作过程中,主创人员也遇到诸多问题,例如如何在技术呈现与观念深度之间找到平衡,如何避免统一AI工具带来的画面同质化,如何解决人机之间的版权归属,以及如何明确创作主体性,即AI绘画究竟是“人画的”还是“机器画的”。这些问题在开幕式现场的嘉宾发言中成为焦点。

从杭州赶来的知名新媒体艺术家周蓬岸认为,此次展览最值得欣赏的是策展人与艺术家对新媒介的敏锐与勇气。他追溯了AI绘画的历史,指出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艺术家哈罗德·科恩便通过程序AARON探索“机器绘画”的可能,而学生们的实践正是这一探索脉络的延续。他建议未来展览不仅呈现最终成果,还应展示生成路径,包括提示词、废稿与迭代过程,以释放AI作为“过程媒介”的独特魅力。
当代美术馆馆长张强则提醒,AI虽然能够让人人尝试绘画梦想,但艺术并非仅仅依赖技术。没有深厚文化积累与生活体验的人,即便借助AI,也难以创作出真正有思想的艺术作品。齐丰画社总经理齐铭宇则从市场角度谈到,艺术作品应体现独特风格与精神表达,才能与观众产生共鸣。他提出AI插画如何实现价值转化,是未来需要共同探讨的课题。哥伦比亚大学艺术教育博士楚天宇从国际视角评价展览,认为这次AI插画展不仅回应了传统与新兴媒介的关系,还引发了对思想与技法孰轻孰重的反思,触及文化挪用、再生产与艺术生命意义等深层话题。资深AI开发者邹斯达认为,本次展览汇聚了艺术教育、产业与技术领域的专家,讨论虽多元但不偏离主题,形成了共识,即AI驱动的数字艺术将在未来几年逐步走向主流舞台。

在总结发言环节,策展人李宗豪的班主任——山东艺术学院教授、济南市青年美协副主席孙文韬认为,同学们的努力是一种新的尝试。AI扩展了绘画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表达空间,贴合、疏离、映照,学生的思考与实践有效呼应了展览主旨。
最后,学术顾问郭振宇从“媒介力量、行动力量、交流力量”三个层面概括展览意义。他指出,人工智能作为新媒介,其作用如同历史上相机、货币的出现一样,将深刻改变艺术与社会的关系。青年人应保持锐度,通过积极实践解决焦虑,在行动中成长。艺术作品的交流能补充探索、拓展思考,本次展览就为艺术家、工程师、AI开发者、艺术理论家、在读博士等多重身份的群体提供了共同对话的平台。他强调,本次展览不仅展示了作品,更引发了对原创性、控制权、伦理秩序以及艺术主体性的深刻追问。这种跨学科、多角度的探讨反映出人工智能与人类关系的复杂性与普遍性,也揭示了当下社会普遍面临的焦虑与思考。

郭振宇还表示,“我们和他们”AI插画展通过青年策展人与艺术家的实践,在济南乃至山东打开了一个新的探索口子。虽然展览只是一个小小的触角,但其意义可能以蝴蝶效应的方式扩散,成为推动艺术与社会对话的重要典故。他认为,这次展览的价值不仅在于展示图像作品,更在于它的实验性与哲学性,通过AI绘画探讨人与智能的关系,从具体创作延伸到文明进程的宏大议题。这一探索既具体又深刻,既是先锋青年的实践,也是社会持续对话的起点。
展览题为“我们和他们”,既象征着人类与AI的对话,也寓意着艺术传统与未来的互动,更折射出青年与世界的交流。对于济南而言,这场展览不仅是一次艺术事件,更是一次文化探问。它让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思考人工智能如何塑造审美、文化与人生,展现了艺术与科技在新时代相互交织的可能性与张力。
编辑:李睿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