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茶乡“铺路人”:“还想再多铺一程”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谢小青、洪艳芳)“开学几天了,二妮跟得上吗?有不明白的喊她来问我。”金秋九月,家住宜昌市夷陵区邓村乡的退休教师刘建华家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在他家做作业的几个小娃娃上学去了。路上遇到村民周家新,他又忍不住叮嘱了几句。

“我家孙女暑假一直在他家写作业,他免费辅导。不然这小娃娃的题目我们哪搞得定呀。”周家新挠着头不好意思地说。
如果非要给刘建华一个职业定论,与其说他是从教四十三载的退休老师,不如说他是邓村茶乡的“铺路人”。1974年从业至2017年退休,刘建华先后在邓村红桂香村、黄金河村、竹林湾村等多个条件艰苦的小学担任教师或校长。43年来,近万名茶乡学子在他带领下推开了走出大山的门。

“你没看过那样的场景,一张张脏兮兮的小脸上眼睛亮晶晶的,就那样好奇地望着我,当时我就知道我走不了了。”已经67岁的刘建华尽管记忆大不如从前,却始终记得第一次走进红桂香纸坊铺大队小学时的场景。那间四处漏风的教室里,缺胳膊少腿儿的课桌前,小娃娃身上脏兮兮的毛衣和崭新的书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邓村偏远,泥泞小路是山里娃的求知路,也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出山路。”17岁的刘建华坚定了自己回乡任教的选择。
“路远,就要多走几步!”那时乡镇小学教学资源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尤其是当时的四年级被称为“落后班”,屡次在全区统考中垫底,他主动请缨任班主任。
晨光未至,寒风呼啸的大山里,他举着煤油灯在门口挨个接学生,抓早读;
暮色四合时,学校人走楼空,唯有四年级的教室书声琅琅,为了给孩子们打牢基础,他坚持每天给孩子们多上一节课。
那年期末,当全区第七名的成绩单贴在斑驳土墙上时,42个孩子攥着前所未有的高分试卷摸了又摸,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你看,这个孩子叫聂波考上了华师大,向国军上了国家医科大学,这个杨世伟在重庆当军医,这个是老师,这个是会计……”刘建华小心翼翼地翻着影集,指着一张张毕业照给笔者介绍。只要是他教过的,基本上他都能说的出来去向。“这个小丫头王艳,在宜昌远安高中当老师,前几天才来跟我聊了一下午。”
王艳说:“刘老师的教导让我有机会选择自己的人生,所以我对教师这个行业充满了敬畏,毕业后选择当一名教师向他看齐。每年暑假返校之前,我都会去找刘老师聊聊,总能从他的话语间重新获得鼓励和前行的力量。”
没有“出山路”,那便教孩子走好人生路。
“咱们做老师的,不要唯成绩论,学习差的孩子,更要多花心思让他走好道。”刘建华的话质朴又坚定,教书多年,他从不以成绩好坏来区别对待学生。
“刘老师学生教得好,宰猪师傅不收钱。”这是邓村乡流传已久的一句玩笑话,讲的却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左学龙,刘建华的学生之一,读书的时候调皮捣蛋,刘建华却从未放弃过他,一直像父亲一样教导他,学习不好也不能走歪路,以后学手艺一样能堂堂正正养活自己。
初中毕业后左学龙在村里以屠宰手艺谋生。自此以后的23年,每逢刘建华家中牲猪出栏,左学龙便主动前来为老师宰猪。
“书本课我学得孬,人品课您教得好。”每次宰完牲猪,一头汗的左学龙喝口水就走。
像这样的学生,刘建华掰着指头数不完。每年春节,在附近开理发店的、镇上当医生的学生们都会来给刘老师拜年,在他家小聚,和刘建华聊聊生活中的开心和困惑。
这一坚持就是43年,曾经的茶山“小鲜肉”被山里的风吹白了双鬓。2017年,刘建华退休。他没有随子女进城颐养天年,而是选择留在了红桂香村。
不铺娃娃们的路,便铺百姓们的路。
刘建华先从自家附近村里的通组路做起。

春秋路旁杂草丛生,刘建华便自费购买除草剂和妻子一起除草;
夏天大雨水沟阻塞,道路漫水,刘建华便冒着大雨前去疏浚;
冬天大雪封路,行车不便,刘建华便扛锹铲雪。
邻里们受到这位老党员身先士卒的感召,也纷纷加入。如今刘建华所住的片区,道路干净、环境整洁。

“等靠要不如自己搞,这条路成本不算很高,咱们完全可以自筹自建,我是党员,我带头出5000元!”
2024年初,在村级民主生活会上,他得知1组松树坪道路年久失修,路陡弯急,村民出行不便且存在安全隐患。但集体经济困难,道路升级项目难以立即上马。
刘建华振臂一呼,村民们纷纷响应,连在外工作的年轻人都响应号召积极出资,两万多元的项目款迅速筹措到位,模范带头作用在此刻具象化。
男同志负责出力铺路,女同志负责做饭送水,短短几天松树岭道路便修缮一新。
“多亏刘老师的号召和破费,咱们才能修好这条烂路!”一组组长杜军三由衷感谢道。
除了铺群众脚下的路,刘建华还铺通往群众心里的路。
2022年红桂香村级主路拓宽升级,征地遇到阻碍:一名退休教师不愿路边杂物房被拆,迟迟不同意征地。
刘建华踏着积雪叩开老同事的家门,两个人围着炭火盆坐到深夜。
“你看这茶山的路修了多好呀。”他指着窗外蜿蜒的灯带,“当年咱们教过的娃,现在都开着卡车把茶叶运出了大山。”
火盆噼啪作响,沉思许久的老同事终于颤抖着在协议书上按下手印。
如今,秋光中的邓村茶山,新修的盘山公路如银色缎带缠绕翠岭,满载茶叶的货车川流不息。
“邓村山高路远,出山不易,我年纪大了,能力也有限,总想着尽力再铺一程。”自17岁后,再也没出过山的刘建华看着家乡发展越来越好,更是干劲十足。

如今他依然活跃在主持村党支部组织生活、参与群众纠纷调解、担任各项政策宣讲、关爱孤寡老人生活、为患病村民提供医疗救助信息……在鄂西群山间写下了最绵长的诗行——那些他亲手托举起的人生,那些他弯腰铺就的道路,终将为家乡换来新的希望。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