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财富·中国行”首场重磅活动“共话共启·机构视野·投资新局——全球秩序裂变与重构”机构资产配置研讨会圆满举行

时间:

4月15日,由21世纪经济报道策划并发起主办的“财富·中国行”首场战略峰会“共话共启·机构视野·投资新局——全球秩序裂变与重构”机构资产配置研讨会在上海浦东陆家嘴举办。

本次活动获得鹏华基金的战略支持,现场汇聚50余位来自学界、私募、公募、券商、保险、银行等机构的优秀代表,聚焦全球格局重构下的投资变局,开启“脑力交锋”,共同探讨新形势下资本市场的挑战与机遇。

2025年,全球政治经济秩序加速重构,地缘博弈、科技革命与产业迭代交织共振,资本市场在“危”与“机”中寻求平衡。中央汇金增持ETF释放“稳定器”信号,央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持续发力,机构投资者如何锚定长期价值、优化资产配置?如何借力ETF工具提升投资效能?

在此背景下,本次会议重点探讨几个关键议题:一是私募行业如何突破困局、探索新发展模式;二是多策略配置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重要价值;三是深入分析债券ETF的投资价值及实践应用;本次活动为与会机构和市场投资者提供了大量紧跟市场变革机遇的行业前沿一线风向真知灼见。

ETF发挥“市场稳定器”重要作用

活动现场,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编委、首席产品官王芳艳指出,当前全球秩序重构引发的金融冲击正给大类资产配置带来严峻挑战,私募机构亟需探索突围路径。

“我们注意到,投资者日益倾向于被动投资和低波动投资策略的趋势,这为资管机构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本次会议将对私募行业如何突围、应对变局并把握机遇。”

鹏华基金副总裁兼首席市场官刘嵚指出,在本轮“稳市组合拳”中,ETF凭借其独特的机制和优势,发挥着“市场稳定器”的重要作用。

未来,ETF有望成为穿越牛熊周期的重要资产类别。鹏华基金一直将ETF视作公司重要战略发展方向,历经多年发展,已逐渐积淀为指数投资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从ETF投资工具生产方到ETF策略解决方案提供方,并不断丰富旗下产品布局,深耕“主流宽基、行业主题、指数增强”三条特色鲜明的产品线,为机构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敞口鲜明、赛道丰富、功能齐全的资产配置工具箱。

运用ETF工具优化投资策略

宏观视野上,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邵宇教授深入解析应对贸易战与金融冲击的政策逻辑,为长期投资提供"压舱石"指引。

他指出,我国应对贸易战与金融风暴的经济政策展现出强大定力:一方面实施积极货币政策,配合财政刺激和消费补贴;另一方面建立市场平准机制,通过国家队适时介入稳定股市、债市和汇市运行。政策组合还包括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租赁住房和新基建的支持力度,以及在硬科技、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领域加速国产替代突破。央行与财政政策协同发力,通过修复宏观资产负债表和完善"最后贷款人"机制,为经济金融体系构筑坚实的安全网。

工具创新上,鹏华基金指数与量化投资部总经理苏俊杰介绍指数投资的实战价值,重点分享了关税冲击下后的新契机,高波市场中的ETF投资策略。

他表示,2025年国内ETF规模绝对量有望稳步增长,增速或取决于外部动荡的程度。相较于宽基类ETF发挥A股市场“压舱石”的作用,行业与主题类ETF更受投资者青睐。今年以来资金从宽基流向行业特征显著,显示A股市场的投资者风险偏好逐级上升,符合结构性牛市的特征。在应对全球关税的冲击下,我们的投资方向需要更聚焦自主可控与促内需两大方向。

一方面,分母端弹性叠加关税影响小的自主可控与国产替代科技线,有望在风险出清后的超跌反弹行情中占优,重点关注科创综指ETF、半导体ETF、国防ETF等品种的布局机会。另一方面,2025年国内经济增长预计将依托财政发力,促使居民消费。在关税冲突与扩大内需的共振下,食品饮料行业防御属性凸显;粮食安全板块向上空间有望进一步打开,粮食ETF凸显配置价值;而红利资产作为“不需要择时”的长赢资产,恒生央企ETF有望迎来较大的估值空间。

私募突围上,自去年“9·24”行情以来,市场成交量急剧攀升,量化多头类策略重新火热,备受市场关注。

因诺资产创始人、投资总监徐书楠在会上分享了多策略配置新范式,为解决量化产品同质化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多策略不仅适用于量化基金,也适用于货币基金、贸易投资及个人资产配置,其独特之处在于能构建策略的低相关性。

因诺资产以多策略为主导,35%的资产由阿尔法策略之外的策略管理。指数增强策略在美国市场上的表现优异,但在中国受10%超额限制影响,未来可能逐步淡化。

徐书楠称,CTA策略与股票市场相关性低,适合作为配置型资产,而股指期货类指数CTA策略同样具备低相关性优势。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多策略应用将获更多认可。

多策略投资关键在于资产有效性,低相关性资产的长期配置效果更优,需拉长投资时间并关注极端风险,常见配置方式是通过波动率评价将股票策略与保证金策略结合以提升收益风险比。

“多策略产品需在至少两个策略方向上具备竞争力,国内量化机构目前对此类产品的布局较少,未来或将涌现出更多优秀产品。”

固收工具型产品发展前瞻上,鹏华基金现金投资部基金经理张羊城具体分析了债券ETF的配置价值与投资运用方法。

她表示,债券ETF市场自2018年以来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截至目前,债券ETF总规模已突破2000亿元,并且投资者机构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随着国内债券ETF工具箱逐渐丰富,各类债券ETF投资策略将迎来较大的发展空间。

现场她重点介绍了债券ETF的五大投资应用场景,分别为基于货币-信用框架构建的可转债-地债ETF轮动策略、基于国债和地方债利差构建的债券ETF利差交易策略、趋势动量择时策略、多策略融合方案及债券ETF现金管理功能。

张羊城分析了地债ETF的三大投资优势:一是在利率品种中持有收益更高,5年期地方债收益率较同期限国债和政金债分别高出约20BP和10BP;二是估值波动率更低,除地方债供给高峰外,地方债的收益率波动显著低于国债/政金债,更低的估值波动使得地债ETF具有更好的风险收益比;三是无信用风险,地债ETF的持仓均为地方政府债,相对信用类的产品能规避信用风险。

以上的投资优势使得5年地债ETF(159972.SZ)、0-4地债ETF(159816.SZ)成为当前低利率环境下的优质债券投资及交易工具。

普遍看好科技新领域

另外,本次会议也将聚焦近期市场热点及行业关切,特别设置两场重磅圆桌对话直击核心议题。

第一场圆桌对话主题为“当前环境下的市场共识和趋势预判”,发言嘉宾聚焦近期市场调整逻辑、消费复苏机遇及科技赛道估值争议等议题,提炼噪声中的核心信号。

期间,上海畅力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投资官宝晓辉表示,在对等关税冲击下,市场正呈现结构性投资机会。针对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建议采取差异化配置策略: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可关注黄金等避险资产;而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投资者则可布局科技板块或海运板块。

关于债券ETF的未来,兴业银行托管部副总经理刘晓春认为,债券ETF虽然具有诸多优势,但目前市场认知度仍然较低。专业投资者中配置债券ETF的比例很小,普通投资者的参与度更有待提升。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在私募机构的带动下,债券ETF市场规模已从两年前的300亿显著提升。私募投资者由于对交易效率要求较高,成为债券ETF的重要参与者,特别是在建仓困难时期,债券ETF能够实现"一键配置"的高效操作。从银行推广实践来看,不仅普通投资者,专业人士对债券ETF的认知也仍相对不足。

第二场圆桌对话主题为“全球秩序重构下如何做好大类资产配置”,会上嘉宾深度探讨关税冲击应对、新兴市场突围机遇挖掘以及ETF工具在风险分散中的战略价值等。

在应对关税冲击的问题上,重阳投资基金经理胡敏表示,“虽然短期会给中国经济带来一定压力,但我们对终局相对乐观,因为从道义、时间、筹码上来看,都对我方比较有利。从长期维度来说,如果说第一波贸易冲击加速了中国科技发展的转型,这一次可能也有类似效果。比如在外部压力下,我们会进行更大力度的制度改革,更快地壮大国内消费市场;更大力度地推进对外开放,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等等。”

融升基金合伙人、基金经理王泽鹏直言,“我们是‘532’这样一个结构。对权益资产,我们稳健体系对权益类资产有一个上限,希望给自己更多的自我约束。”资产配置结构上,他表示,该团队的宏观目标比例为50%基础低风险资产(债券、协回、打新等)+30%范围配置多因子股票及转债资产+20%范围配置期货套利对冲类策略。

面临当前的市场困境,私募机构应对策略几何?

上海吾执投资管理总经理、投资总监孙敏博士从量化角度提出两个直接“解法”:第一是构建创新性的衍生品ETF组合。建议将商品期货分为原材料类和化工产品类两大板块,在当前国际局势下,(两者的价格走势,长期看,接近负相关),建议采取"原材料+成品"一起配置形成两者对冲的组合策略。

第二个解法,针对流动性危机的波动率策略。当市场流动性收紧导致交易不畅时,价格的波动率往往上升(对应着大涨或大跌)。可通过增加配置CTA趋势跟踪类策略,在商品期货、股票衍生品上增加波动率交易。这样,做多波动率相关品种的表现,可与市场流动性收紧后的表现,进行对冲。

“我们看好人工智能芯片,以及新药研发、量子测量、脑机接口等有着广阔前景的科技新领域,我们相信未来会更好。”其表示。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