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青年力量|返乡传承非遗技艺,游客数量增加一倍

时间:

编者按:

五四的火炬穿越百年,依然炽热滚烫。五四青年节如约而至,在清城区的热土上,青年们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书写青春答卷。南方+清城频道与共青团清远市清城区委员会联合推出青年力量专栏,通过青年创业故事,展现青年们为高质量发展奉献青春力量的生动实践。

凌婉晴。 受访者供图

“之所以选择回到清远创业,首要解决的是就业问题,随着工作的深入,越来越喜欢,就更有动力做这些。”凌婉晴说,不管是创业也好,工作也好,年轻人不要焦虑,年轻就是资本,就有重头再来的机会,要迈出第一步,勇于尝试。

返乡创业

传承非遗技艺

凌婉晴今年23岁,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龙塘陶缸烧制技艺第十代传承人及凌氏陶艺工作室创办人,2023年毕业于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运输与经济管理学院。2023年1月实习期间,她就选择返乡创业,投身非遗技艺传承,同年4月,她创办了清远市清城区龙塘镇晴陶陶艺店。

“当时回来创业,是家人给的建议。”凌婉晴说,毕业的时候工作不好找,为了解决就业,选择了先创业试试。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凌婉晴开始了创业。

“创业之后,看到了很多人对传统非遗技艺的坚守,看到游客的热爱。”她说,而且通过创业还能带动村民就业,感觉很自豪,“不断提升的自豪感和对制陶技艺的热爱,让我从‘试一试’的心态,坚持下来。”

克服困难

客流量增加一倍

创业的路并不好走。

“在创业的过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与人沟通。”凌婉晴说,自己从事的算服务业,与人沟通是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客人的难以沟通和家人对工作的不同意见,让我偶尔会有放弃的想法。”

遇到问题,坚守是最好的解决之道。在创业前期,通过“非遗+直播”“非遗+宣讲”“非遗+文创”等多元形式,让制陶技艺焕发新的生机,有了更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随着直播的开展和视频的宣传,陶艺工作室的客流量有了明显提升。”她说,创业之初,周末的散客也就10来个人,现在周末一天的散客可以达到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客流量的持续上涨以及客人对制陶的热爱,创业的困难迎刃而解。

目前,陶艺工作室的陶艺课程可同时接待100学员,全年大约会接待开展100场活动,通过接待团建活动及游客慕名前来游玩,去年全年游客量达到20000人次,较2023年增加一倍。

勇敢迈出第一步

年轻人不怕失败

随着清远长隆度假区的开园,陶器厂客流量还在持续增长。

“陶艺工作室距离长隆约10公里,很多亲子家庭去了长隆游玩之后,会选择到陶器厂打卡游玩。”凌婉晴说,未来,陶艺工作室还将开设雕塑类的课程,培训一批陶艺师、主理人等非遗文化类人才,通过非遗人才培养,更好传承非遗技艺。

长隆开园带来的影响是全面的。凌婉晴也提出,希望政府部门或者第三方平台,通过规划设置旅游线路,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非遗文化等串联成线,打造精品旅游线路。“陶艺工作室将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在技术、场地等方面提供服务,擦亮清城文旅品牌。”

创业至今已经快3年了,凌婉晴也多了更多的体会:“不管工作也好、创业也好,都不要焦虑,不要担心自己能不能成功,最重要的是迈出第一步去做、去尝试,实在不行,就趁年轻重头再来,年轻就是最大的资本。”

南方+记者 黄玉熹

通讯员 陈伟俊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作者】 黄玉熹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