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网评:从泉州再出发 看数字丝路的广阔未来
7月24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丝路发展论坛在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隆重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的出席致辞,以及来自49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名嘉宾的积极参与,标志着数字丝绸之路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本次论坛以“数智海丝 共迎未来”为主题,延续了古代丝绸之路的文明交流使命,更在数字化浪潮中,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未来。沿着数字丝路一路向前,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更频繁,为世界携手创造了新的机遇。
泉州作为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与当今数字丝路论坛的举办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呼应。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为推动文明对话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通过数字平台,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可以实时呈现在中东国家的博物馆中,阿拉伯世界的古籍文献也能被中国学者便捷研究。这种“数字人文”交流模式,打破了时空限制,让不同文明在虚拟空间中实现深度对话。正是这种深度对话,让彼此之间的了解更加深入,为携手合作夯实了信任的基础。
数字经济时代,合作共赢已成为全球发展的一种共识。数据显示,我国已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与17个国家签署“数字丝绸之路”合作谅解备忘录,与30个国家建立“丝路电商”双边合作机制。中国与世界相向而行,通过合作来达成共识,也推动数字丝路建设取得更多成果。正是因为这种合作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通过技术交流和创新协作,让各国的数字化之路越走越宽,不断完善了全球互联网的治理体系。
在数字化快速发展的同时,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通过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丝路发展论坛,不断提高网络安全能力,也是本次大会的关注焦点。近年来,中国通过立法完善网络治理体系,《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等法律法规构成了系统的制度保障。同时,通过技术合作提升防护能力,与多个国家建立了网络安全信息共享机制,这再次证明了中国与世界一同维护网络空间平稳的态度,也为世界网络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数字丝路建设不仅是技术工程,更是文明工程。论坛强调要“秉持开放包容态度,共同助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这与全球文明倡议的精神一脉相承。如今,语言不再是障碍,人工智能翻译技术让不同语言的文学作品可以即时互译;距离不再是阻隔,虚拟现实技术让万里之外的文物展览触手可及;时间不再是限制,数字化保护让濒危文化遗产得以永久保存。技术的创新,让文明交流突破了物理边界,创造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数字文化新图景,让世界文明绽放出了各自的精彩。
从泉州古港的万船云集,到今天数字丝路的思想激荡,历史总是在延续与创新中前行。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丝路发展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对古老丝路精神的当代诠释,更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助力。在数字化浪潮中,中国将继续与各国一道,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合作共赢的精神、创新务实的行动,共同绘制数字文明的美好蓝图,让数字丝路真正成为造福人类的“发展之路”“合作之路”“和平之路”。
李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