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线性遗产调查新方法 胶济铁路专题调查新发现成果显著
记者 朱德蒙 通讯员 葛祥宏 实习生 赵佳凝
1899年,作为德国在华殖民扩张的重要工程,胶济铁路正式破土动工。这条横贯山东半岛的交通大动脉东起胶州湾畔的青岛,西至内陆重镇济南,历经五年艰苦建设,最终于1904年6月实现全线贯通,是山东省历史上第一条铁路,也是中国铁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干线。胶济铁路建成通车后,沿线留存了众多铁路设施、建筑等文化遗产,它们见证了山东工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历程。2024年5月,山东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工作进入实地调查阶段。为深入胶济铁路的文物普查工作,省文化和旅游厅委托山东大学开展胶济铁路专题调查。专题调查期间,山东大学胶济铁路专题调查队以胶济铁路为轴线,贯穿济南、青岛、潍坊、淄博4个地级市,涵盖自青岛站到济南站各个时期各个区域54处站点,取得多处新发现,并创新出线性遗产调查新方法。
实地调查进入关键阶段
在实地调查的关键阶段,调查队伍对三普登记的胶济铁路相关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全面复核,同时登记新发现的文物线索,筛选潜在可列入文物目录的建筑和设施,详细考察文物的各项基本信息,并与地方队伍合作进行数据录入。


为满足专题调查的复合性需求,调查队采用“室内-田野”双线协作模式,设立室内小组与田野小组,以专业分工为基础,强化协同联动。胶济铁路专题调查队员葛祥宏表示,“能作为项目执行者之一挺荣幸。四个地方来回跑,已经说不清跑多少遍了,自从成为调查队员之后,我就一直在路上了。”120年前通车的胶济铁路串联起山东的沿海和内陆,120年之后的今天,山东大学的一帮年轻人,在努力寻找逃脱了岁月侵蚀的历史陈迹。
在调查中,如何拍出完整清晰又重点突出的照片,是考验调查队员的第一关。队员王嘉远一边拿相机记录影像资料,一边准备掏出手机对新发现遗迹进行定位。“这次出来调查,对我锻炼很大,比如拍照技能。”王嘉远说。
创新专项调查方式方法
专题调查队在进行实地田野调查的同时,摸索出了遗产点调查新方法——通过老地图地理配平寻找线索。结合大量的档案资料和现代化卫星技术,借助老地图叠加遗产点发现新线索。

同时,“形式正确、过程完整”的记录原则贯穿了胶济铁路专题调查工作的始末。在调查过程之中,调查队结合工业考古理论以及考古调查方法,摸索出了一套线性遗产记录方案,即以登记表为核心,调查日记为辅助,GIS系统为手段的多维调查记录模式,力求精准有效的记录好每一处或旧或新的遗产点。

在田野调查的核心是调查队员,队员们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之中都有着不同的感受。队员李文韬感叹历史的延续性。他在淄河铁桥上,把双手摊开夹在眼上,环顾四周,仔细搜寻附近遗留的其他铁路设施。“淄博是齐国故都,还有临淄后李、赵家徐姚,能来淄博我还是非常开心的”。李文韬从今年开始,一直负责淄博地区的调查工作,“但是调查太忙了,这些地方根本没时间去,每天就是白天调查,晚上写记录”,他感慨道,“但挺充实的”。
在原始档案方面,葛祥宏在山东省档案馆发掘出山东大学东迁青岛时期与胶济铁路发生互动的档案,反映出山东大学与胶济铁路“合作良久,情谊深长”;队员滕祺在青岛市档案馆发现胶济铁路相关经济档案,直接印证胶济铁路对山东近代工业有着深刻的塑形作用;山东大学历史学院贺佳欣于德国联邦档案馆搜集出150余则胶济铁路相关档案,丰富了胶济铁路研究的外文材料。充分的档案搜集为调查提供了大量的线索,极大程度上便利了此次调查的进行。
此外,调查过程中团队采用了“网格化+热点分析”的双轨模式,通过网格图与热力图联合分析形成重点调查目标,将重点调查与普通调查相结合,避免“平均用力”,实现“点面兼顾”,在摸清胶济铁路沿线遗产“家底”的同时,为进一步进行相关学术研究与保护利用打下坚实基础。
调查取得突破性成果
2025年春,在山东省四普工作的深入推进中,胶济铁路专题调查取得突破性成果。截至目前,山东大学胶济铁路专题调查组联合各区县文物普查部门、铁路局相关部门发现多处遗产点。其中胶济铁路济南段发现有济南段转盘、郭店站水塔等多处铁路遗产,淄博段发现有胶济铁路八陡站站房、张店机务段机车转盘旧址等十余处,青岛段发现有城阳邮电支局旧址、大港火车站附属涵洞等八处,潍坊地区也发现大圩河站附近候车室站房、尧沟站等十余处胶济铁路相关遗址点。
胶济铁路的一处处新发现,离不开坚持在调查一线的调查队伍,也得益于“铁路记忆”口述史计划和“胶济铁路记忆征集”活动的推进。调查期间,调查团队深入基层,呼吁社区市民提供老照片、口述史料及实物线索,共同构建了铁路遗产的完整叙事体系,淄博段的段长办公室的建造年代与功能属性便是由此确定的。
胶济铁路专题调查的阶段性成果,为山东省四普注入新动力,也彰显了“以文塑城”的理念。120年后的今天,曾经承载屈辱殖民烙印的工业遗产正被唤醒,成为解码城市历史、凝聚文化认同的载体。据悉,下一步,山东省将依托胶济铁路遗产集群,推动“工业锈带”向“文化秀带”转型,为全国工业遗产保护提供可借鉴的“胶济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