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Views丨中马两度联合申遗,醒狮“舞”出文化共鸣
2024年底,于马来西亚柔佛州新山市举行的“2024国际南狮高桩争霸赛”上,来自中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国的18支狮王队伍齐聚一堂,角逐狮艺巅峰。

广州市彩扎(狮头)非遗传承人陈南(左)向马来西亚柔佛州江加蒲来南华武术龙狮团教练黄永康(右)演示狮头彩扎技艺
目前,中国和马来西亚正联合申请将舞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双方赞许“舞狮”成为两国共享的历史文化,共同保护该文化遗产。舞狮,正成为连接中马两国间友好关系的一条文化纽带。
实际上,这是中国和马来西亚第二次联合申遗了。2020年12月17日,中马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经委员会评审通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广东醒狮与马来西亚舞狮:同属南狮系统
广东醒狮是中国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广泛流传于海外华人社区。广东醒狮与马来西亚舞狮同属中国南狮系统。2007年高桩舞狮被列入马来西亚国家文物遗产“重要文物”名单。
醒狮走出国门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广东醒狮随着粤籍移民的脚步向海外传播并落地生根。据当地专家介绍,如今在马来西亚参与舞狮的人群已不仅仅是华人,马来人、印度人都有较广泛参与,仅柔佛州狮队就有近千支,比较活跃的狮队大约200支。2018年,马来西亚教育部批准把舞龙和舞狮列为中小学正规课外活动。在当地,舞狮如今跨越了不同族群、不同信仰,成为马来西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新人结婚、新店开业都会邀请醒狮助兴。
醒狮传入马来西亚后,也融进当地特色。以狮头扎制为例,中国用的是竹子,而马来西亚则用藤作为材料。虽然材料不同,但是核心技艺是一样的。
专家指出,中马联合申遗契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希望通过非遗促进国家协作、文化交流的要义。联合申遗一方面有助于舞狮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加强中马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交往,促进了文明交流互鉴。
高桩醒狮:从马来西亚传入广州
中马两国在舞狮相关领域有着广泛的民间基础,长期以来保持着高频的民间交流。
1999年,两年一届的世界醒狮锦标赛在香港红磡体育馆举行。在最惊险刺激的高桩醒狮比赛中,马来西亚柔佛州南华武术龙狮团脱颖而出,摘得桂冠。实际上,现在被视为广东醒狮标志性技术之一的“高桩醒狮”正是从马来西亚“舶来”的。1990年,广州工人醒狮协会作为中国的唯一代表,参加第一届马来西亚金狮赛。在马来西亚国家体育馆内,队员们第一次见到了那一排最高达12米的高桩。当时国内的舞狮主要是进行平地训练,以及凳、高竿的训练,而北狮的高桩表演也通常只是用到4根柱子。这排高桩让大家大开眼界,它将传统北狮中的高桩和南狮中的梅花桩步法动作结合,逐渐发展为在20多根高桩上舞狮的技法。
经由此次比赛,这套创新的高桩舞狮传回了中国。在广州工人醒狮协会会长“南狮王”赵继红等人的推动和努力下,到了1992年马来西亚第一届云顶世界狮王争霸赛,广州工人醒狮队已经可以在更细的桩柱上跃动自如了。如今,广州醒狮团队几乎每年都会到马来西亚参与各种赛事和交流。英武的醒狮,成为两国文化交流之路的一个标志性符号。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卜松竹
图/羊城晚报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马俊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