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萧萧西风凋碧树诗词(赏析:蝶恋花 作者:晏殊)

时间: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是一首念远之作,词中对主人公那种为离愁所苦的复杂心情作了细致的刻画。

词作以菊愁、兰泣的景物描写开头,移情人景,给全词定下了基调,并且暗示出词中主人公的精神状态。主人公以我观物,把“我”的主观感受注入客观事物中,使客观事物也染上我的主观色彩。这种移情人景的手法,前人常常使用。如“幽兰露,如啼眼”(李贺《苏小小墓》),“幽兰泣露新香死”(李商隐《河阳诗》);在晏殊本人的词作中,也不止一次地使用过,如“秋露坠,滴尽楚兰红泪”(《谒金门》),“燕子归飞兰啼露”(《清平乐》)。本词的首句,即用这种手法刻画出一个凄清的环境,表现了主人公不可排解的愁闷和伤感。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幽居者对物候的敏感。刘禹锡有一首《秋风引》说:“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人庭树,孤客最先闻。”本词主人公对轻寒的敏感,也正反映了其内心的孤独寂寞。燕子“双飞”的情景对主人公无疑会产生很大的刺激。燕犹能双飞天宇,避秋寒而去,人却只能独处幽室,真令人有不如燕之叹。前三句,只从外景描写反映主人公凄伤善感的心情。“明月”两句,回过头来写其一夜未眠。“离恨”始点出愁苦之因。

前面的一切都是因“离恨”几千重所致,正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更那堪“燕子双飞去”,这里“燕子”飞去还有一层意思,即远人杳无音信。柳永《玉蝴蝶》中说“念双燕,难凭远信”与此意同。“明月”本无情、无知,主人公却责怪它“不谙离恨”,整夜地照着卧室。这无理之责正是其为离恨折磨、痛苦之极的心理的反映。苏轼《水调歌头》词“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几句,与这两句一露一隐,都以月写人的彻夜不眠,本词之含蓄蕴藉则过之。

下片写登楼远望的所见所感。古人怀人念远往往寄希望于“登楼”,如欧阳修的《踏莎行》,“……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温庭筠的《望江南》也写道:“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与本词相比,欧词中登楼所望,还有绿色的春山;温词中女主人也还看到“千帆过”的热闹场面。而本词主人公,登楼所见到的惟有满目凄凉的残败景象。因而其心情也就不仅仅是失望,其伤感也比“断肠”更深更重。

全词善于刻画人物心理,极平淡,又极蕴藉,在晏殊《珠玉词》中也是很有特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