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的部首是什么偏旁(《说文解字》部首044册、045㗊jí)

【原文】:冊,符命也。諸矦進受於王也。象其札一長一短,中有二編之形。凡冊之屬皆从冊。楚革切。

,古文册从竹。
【译文】:册,信符教命。诸侯进朝接受于王的册封。像简札一长一短的样子,中间有两条穿连竹简的绳子。凡是册的部属都从册。笧,古文册从竹。

【构字解读与字义源流】:
冊的简体字写作册,独体象形字,始见于甲骨文。其字形象以绳索编串在一起的简牍之形,中间有两道为编绳。甲骨文金文书写介质为兽骨和青铜器,契刻铸造艰难,造价昂贵,且不便于传播,可使用竹片、木片代替,成本相对较低,虽然不适长久保存,但便于使用。简和牍是有区别的:简多用竹制成(少量用木制成),宽度为0.5-1cm,厚度有几毫米,长度从从20cm到60cm不等,通常将一面磨光,竹质的还要在火上炙干,叫“汗青”或叫“杀青”,便于着墨防腐。牍多为木质,宽度厚度都比简增加好几倍,有的宽到6cm,个别有达到15cm的,(可称作板了),多用来书写契约、 医方、 历谱、过所(通行证)、书信等。书信多用1尺(汉尺)的牍,所以人们常将书信称为"尺牍"。简牍除了竹木质的,还有玉制的,主要用于更重要的场合,例如:帝王封禅、诏诰文书等。简多于牍,因此“简”就成了统称;竹质多于木质,后世称“竹简”较多。《说文》列出“册”一古文字,从竹,见图10,楷化后写成“笧”,谕示册之材质为竹。

唐玄宗封禅泰山玉册
简是单片的,一般是先书写,然后再编串,称为“编缉”或“编辑”。史官上朝,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就是记录在简上,退潮后再编串在一起;也有先将空简片编串好,再书写的。其成品叫“册”,也可叫“简册”。“册”的本义是编串在一起的简。《聘礼记》疏:“简者,未编之称,策(册)是众简相连之名。”册太长了不好置放,是要卷起来的,称为“卷”,一部长的著作要分“卷”的。
《说文》中“符命”,指的是符信教命,大多指皇帝的诏书,是要写在简册之上的。徐灝《说文段注笺》:“凡简书皆之册,不独诸侯进受於王也。此举其大者而言。符、册亦二事也。”;“诸侯进受于王”,指的是帝王对诸侯的册命,这两句放在一起,表示册为动词,册封之意。这应是名词“册”的引申义。后边“象其札一長一短,中有二編之形”才说明了册的形状,编辑成册的竹简长短不一,可从汉代墓穴出土简册之形制,皆由大小长短相同之札编结而成,并非有长有短,大致是许慎依小篆字形而言,不可取。《说文句读》也有说明:“其长短或齐或不齐,亦似用笔之变,非果有参差也。”
“册”字义总结如下:
一、本义编串在一起的简(简册)。例如:甲骨文有“爯冊”,即“称册”(举起简册之意)。
二、引申为指皇帝的诏书。例如:《书·顾命》:“太史秉书,由宾阶隮(读jī,登上),御王册命。”又引申为动词册立、册封。例如:《周书·皇后传·宣帝元皇后》:“后与陈后同时被选入宫,俱拜为妃,及升后位,又同日受册。”
三、今天表示装订成本的书。例如:画册、图册、纪念册。又引申为量词用于书籍、簿子等。例如:这部书共十册。
四、可通“策”,表示计谋、计策。例如:《汉书·董仲舒传》:“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再如:《汉书.赵充国传國傳》:“此全师保胜安边之冊。”

【例字】:
嗣sì,諸侯嗣國也。从冊从口,司聲。祥吏切
嗣,诸侯继承国君之位。由册由口会意,司表声。继承君位要受上一代君王册命,用口宣读册命于天下,司有主管、执掌之意,表示继承君王主一国之政。例如:《尚书•舜典》:“舜让于德,弗嗣。”(舜推让说德行不够,不要继承)。引申为名词之继承人或后代。例如:《国语•周语》:“夫晋侯非嗣也,而得其位。”(晋侯不是继承人,而得到了君位)
扁biǎn,署也。从戶、冊。戶冊者,署門戶之文也。方沔切
扁,题署。由户由册会意。户册会意的意思是,表示题署门户的文字。户为单扇门,册师记录文字的简册,刻写着署号,置于户称为扁,本义为門门户上的牌匾。金文字形户、册是左右结构,篆书为了字形美观,将册讹变到了户下。

典diǎn,五帝之書也。从冊在丌上,尊閣之也。莊都說,典,大冊也。多殄切
典,五帝的书。由册放在丌(jī)上。被尊为准则、规范之书,就是典,最为宝贵的简册。典甲骨文下面是“廾”(gǒng),表示双手,上面是册,会双手捧册之义,表示对其册尊重、敬仰,那一定是经典之册,以之为准则、规范。后下面“廾”讹变为“丌”,《说文》丌:“为下基、荐物之丌”。即可放置物品的底座、几案。其上置册,也突出了“册”的重要。本义为经典、典籍。引申为常道、法则。
删shān,剟也。从刀、冊。冊,書也。所姦切
删,削、削除、删除的意思。由刀由册会意。册,书写。古人写错了字,没有橡皮、涂改液,需要用小刀将写错的字剐掉,谓之删。与删相近的字是刊,本义是砍削、削除。从刀干声(用刀干掉)。出版物,是用刀削除并修正过后而发行的,叫书刊、报刊、刊登。

【原文】:㗊,眾口也。从四口。凡㗊之屬皆从㗊。讀若戢。又讀若呶。阻立切
【译文】:㗊,众多的口。由四个口会意。凡是㗊的部属都从㗊。音读象戢字。又音读象呶字。

【构字解读与字义源流】:
会意字。始见于甲骨文。甲骨文的“㗊”用法不祥。依字形分析是会众多的嘴巴,可能是表示两个意思,一是众口;另一个是叽叽喳喳的喧嚣。在文献中罕见用例。常作为部首或形旁。
【例字】:
嘂jiào,高聲也。一曰大呼也。从㗊丩聲。《春秋公羊傳》曰:“魯昭公叫然而哭。”古弔切
嘂,高声。另一说法是大喊之意。从㗊丩声。《春秋公羊傳》曰:“鲁昭公高声大叫的哭起来。”古同“叫”。古书上说的一种乐器,即“大埙”。相关组词有:嘂謼、嘂号、嘂嘑、竹嘂、嘂呼、嘂油子。

囂嚣xiāo,聲也。气出頭上。从㗊从頁。頁,首也。嬌切
囂的简体字是嚣,(众口喧哗的)声音。语气从头上冒出。由㗊由页会意。页就是头。始见于西周晚期至春秋的金文。字形象人的头周围有四口在发声喧哗,其一表示自己发出的喧哗之声,一个人的吵闹象多人的口发出来一样。另一个发声的是周围众多的人,表示一个人处于众口喧哗之中。例如:中山王鼎:“毋大而肆,毋富而骄,毋众而囂。” 嚣另一个读音是áo,表示山凹之地,又作姓氏、官名、地名、鸟名、兽名。例如:梅尧臣《白鹇》诗:“春云生岭上,积雪在嚣间。”(山地之凹)再如:“莫囂”即“莫敖”,是楚国官名,即司马(周世荣)。又如:《尚书·仲丁序》:“仲丁迁于嚣,作《仲丁》。”(地名)又如:《山海经·北山经》:“梁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夸父,四翼、一目、犬尾,名曰嚣。”

器qì,皿也。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去冀切
器,器皿。(㗊)象器皿的口,犬是来守卫器皿的。会意字。始见于金文。字形都是四口围一犬,在秦代隶变时中间的犬讹变为了工,即“噐”,是“器”的异体字。段玉裁说:“《说文》皿部曰,飯食之用器也。然則皿專謂食器,器乃凡器統偁。器下云皿也者,散文則不别也。”(意思是皿专指食器,器就是器物的统称)。林义光的《文源》更直接:“犬守器,非守器之口。四口象物形,以犬守之。”这些文字大家都认为“㗊”指的不是器物之口,而是指的是众器,为了防止打碎或丢失,以犬守之。不管是陶器、青铜器,当时是极贵重的,要看管好。器的本义就是器皿、器具。例如:《易·系辞》:“形乃谓之器”。引申专指生物的器官、器物的部件,例如:脏器、呼吸器。又引申为度量、胸怀,例如:器宇(指人的胸襟和度量)。还引申为才能、人才,例如:明刘基《卖柑者言》:“庙堂之器”;《老子》“大器晚成”。还可引申为重视,例如:《后汉书》“朝廷器之”、器重。